前言上海的股票配资
2008年9月26日,迟浩田上将来到了滨州,心中怀揣着对往事的深深怀念,他提出要寻找1947年夏天曾在此养伤的鸿济医院。27日下午,年近八旬的迟浩田与陪同的人员,包括青岛警备区原政委李治亭等人,亲切地交谈。在这次谈话中,迟浩田回忆起许多曾经的事迹,提到流坡坞时,他的声音哽咽,几度语无伦次,情感难以自抑。
战火中捡回一条命,手术台上保住一条腿
1947年7月,迟浩田参加了南麻临朐战役。当时他佩戴着六颗手榴弹、端着从敌人缴获的卡宾枪,带领一个排的战士们追击敌军。正当他们冲上一个山坡时,敌人的一颗子弹射中他的左腿,血如泉涌。迟浩田身体猛地一晃,尽管鲜血喷涌,他坚持向前跑了几步,却最终摔倒在地。
展开剩余83%通信员急忙想背他下山,他坚持不让:“这时候我哪能撤?继续追击敌人,别管我!”说完,他挣扎着向前爬行,身后留下血迹。听到消息赶来的卫生员立刻用纱布包扎住他的伤口,勉强止住了血。
尽管伤势严重,迟浩田依然不肯下火线,边鼓励着战友们,边艰难地爬行。没过多久,他因失血过多昏倒过去。
当他醒来时,已经是晚上,躺在博兴县支前民工的担架上。由于失血过多,左腿剧痛难忍,他咬紧牙关,忍痛不发一声。刚好赶上的陈毅正在做军情报告,迟浩田虚弱地听到陈毅在表扬渤海区是华东的“小延安”。经过一夜急行军,迟浩田被转移到黄河南岸的一个渡口,经过长时间颠簸,最终被送到鸿济医院。
伤口恶化,医生建议截肢
由于缺医少药,再加上天气炎热,迟浩田的伤口感染发炎,病情愈加严重。为了保住他的性命,医生提出了截肢的方案。迟浩田听后,情急之下坚决拒绝:“我不要截肢,我还要继续打敌人,求求你们,不能把我的腿砍掉!”
有位长官深知迟浩田年纪尚轻,精神充沛,立刻出面协调,最终医生同意采用保守治疗,给他进行了妥善的伤口处理。与此同时,战争形势紧迫,迟浩田被紧急转移,经过多次急行军,最终抵达了北镇的鸿济医院,接受了更好的治疗。
在王大娘家养伤,感受母亲般的关怀
迟浩田伤愈后,随着更多伤员的到来,他被安排到流坡坞村进行恢复治疗。流坡坞村是一个拥有深厚群众基础的老解放区,村民热情朴实。迟浩田被安置在村民王大娘的家里。王大娘看到这个年轻的战士,犹如见到了自己的孩子。她抚摸着迟浩田的伤口,泪水不停地流下,关切地说:“孩子,既然来了,咱就好好住下。腿保住了,啥也不怕了。”
王大娘的家里虽然贫困,生活简朴,但她把迟浩田视如己出。每到吃饭时,王大娘都会亲手做饭,变着法子照顾他。即使自己家里条件艰苦,她也会给迟浩田煮鸡蛋,有时甚至舍不得卖掉家里的鸡蛋,全部给迟浩田吃。迟浩田感动不已,满心感激地说:“娘,您待我这样好,我怎么感谢您呢?”
王大娘却回应道:“孩子,你为咱们百姓打了这么多仗,受了这么重的伤,我们还谈什么感谢?咱是自己人,都是一家人。”她将所有的一切都给予了迟浩田,甚至将自己最心爱的母鸡杀了,熬成浓汤供他补身体。迟浩田含泪喝下鸡汤,他的心里充满了无尽的感激。
王大娘的悉心照料与迟浩田的复原
在王大娘的精心照料下,迟浩田的伤逐渐恢复,身体逐步强壮起来。他终于能够丢掉拐杖,稳步行走,王大娘看到这一幕,露出了欣慰的笑容:“咱总算没白辛苦,队伍上又多了个好样的!”迟浩田也笑着回应:“是啊,娘,您辛苦了。”然而,王大娘不忘给迟浩田缝制了一件新衣服,迟浩田虽然很感激,却也知道部队有纪律,不能接受过多的帮助。他坚持要给王大娘一些钱作为回报,但王大娘总是坚决拒绝。
临别时,迟浩田再次感动地跪下,称王大娘为“亲娘”。他一连磕了三个响头,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感恩。王大娘也激动地答应:“傻孩子,你一直是我的儿子。”这段母子情深的场景,成为迟浩田永生难忘的记忆。
离别与遗憾
临别时,王大娘的乡亲们纷纷前来探望,带来了自家做的小米窝头、咸鸭蛋等食物,大家祝福迟浩田早日康复,回到部队继续为国家战斗。迟浩田眼中含泪,向他们一一道别。临行时,他将30元钱塞进王大娘的手里,表示感谢,但王大娘还是悄悄将钱放入迟浩田的挎包。
几天后,迟浩田踏上归队的征程,王大娘站在村口,目送他远去。迟浩田一再回头,直到看不见王大娘的身影。
回忆与遗憾
多年来,迟浩田从未忘记王大娘和流坡坞村的乡亲们。他曾多次想寻找王大娘,但由于地理划分的不清晰,迟浩田始终未能与她联系上。直到后来他得知王大娘早在1952年因病去世,迟浩田感到无比遗憾,懊悔自己未能在王大娘生命的最后时刻回去尽孝。
2008年,迟浩田回到了滨州,走访了曾经的养伤之地。他说:“我回来了,我回忆起来了,感觉找到了。”当他再次站在流坡坞的土地上,心中涌起的情感让他久久不能平静。他再次深刻感受到,王大娘和那片土地给他带来的温暖,永远铭刻在他心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正好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